電競現場直擊 華麗卻艱難的冒險

18歲就入行的陳奕(Ziv),參賽經驗豐富,也經歷了電競產業從初萌到爆發性成長的各階段歷程。(圖/林旻萱攝)
修真聊天群
電玩可使人成癮,曠日廢時;也可以從中鍛鍊堅毅的心志,培養勇敢追夢的正向精神。電競產業發展至今,擺脫污名,乃因着選手、業者、教練多人的默默努力,點點滴滴,爲歷史寫下新頁。
位於臺北永和的ahq eSports Club,這是臺灣少數的電競俱樂部,不像電競給人的光鮮酷炫的印象,這兒更像一個非典型的男生宿舍。60幾名的選手、教練,平均年齡僅20歲上下,擠在兩層樓的民宅,有規定的作息、賽程,同進同出,各自必須完成的目標,以及務求共同遵守的生活公約,像極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
旗下有多支隊伍的ahq俱樂部,其中又以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簡稱LoL)的隊伍最爲知名。隊長陳奕(遊戲代號Ziv),更是備受矚目的明星選手。然而,目前已是25歲「高齡」的他,幾乎是一般認定的,選手生命的上限,繼續效命,或者另謀出路?何去何從,上萬粉絲也在關注。
涓�妗g患鑹猴紝鐩樻椿鍐呭ū鑸炲彴

走進電競俱樂部,就像來到另類的運動員宿舍。選手們朝夕共處,彼此切磋技術,培養團隊作戰的默契。(圖/林旻萱攝)
鐩涙潕璞�侀粍闆ㄥ┓娣峰悎鍥綋寮哄娍鎽橀噾
當選手,比考上臺大還難
閮界編绔瑰氨缃戠粶鏆村姏璧疯瘔缁存潈 骞舵檼鍑哄緥甯堣仒璇峰悎鍚�
稱得上臺灣頂尖選手之一的陳奕,「老實說,從來沒有憧憬過成爲電競選手,」陳奕坦率地說。會開始打遊戲,就是享受那純粹的快樂,「就是你喜歡,就去做;就像喜歡打籃球的人,也不一定會憧憬要當NBA明星。」
鐪熸浼氭墦鎵殑濂充汉锛岄兘鏈変竴浠剁湡涓濊锛屼竴鐪嬪氨鎸衡�滄樉璐碘��
走到現在,完全是無心插柳。從國中開始接觸到英雄聯盟的他,彼時一般家庭的網路設備並不佳,先由朋友帶着上網咖,才因緣際會接觸到。那時,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學生,雖喜歡電玩,但難免面臨到課業與遊戲的拉鋸,下課後得應付作業,還得補習,可以玩樂的時間不多,爲此,他甚至在上學前的半夜摸黑起牀,在上學前打上一場。
銆婂ソ澹伴煶銆嬪紶鎭掕繙鐥呭洜璧蜂簤璁紝涓庢瘯澶忕粨濠氫竴骞达紝鐣欏鍎垮姣嶆児浜烘��
有天分的他終究難掩鋒芒,因遊戲裡的排名機制,讓他開始被注意,18歲進了大學,一開始,先有香港隊伍邀請陳奕加入,但在當時,不僅大衆對電玩的觀感普遍不佳,加上產業才萌芽,職涯前途未卜,而想成爲職業選手,甚至得中斷學業,全心投入。這讓一心想赴香港的他,終免不了爆發了家庭革命。
涓�绾垮煄甯傚凡缁忓潗涓嶄綇浜�
最後,因爲戰隊的領隊不斷登門遊說,「後來我爸大概是放棄了,才答應給我一年試試。」就這樣,開啓了他的職業選手之路。
電競圈子內流行着一句話,「想當職業選手,比考上臺大還要難。」這千真萬確。臺大每年有數千招生名額,但臺灣所有的職業隊伍加起來,人數僅在80名上下,但玩遊戲的族羣人口數,可是超過百萬。
但是,光會玩遊戲,遠遠不夠格作爲一名電競選手,天賦是必要,卻不是最重要,「很多人遊戲玩得很好,但玩得好,不一定可以成爲電競選手。」陳奕說。以英雄聯盟爲例,團隊採五人制,就像一支球隊,每位選手有各自負責的戰略位置,重要的是能搭檔、能合作,創造出團隊合作的最大效益。
「最重要的是熱情。」陳奕這麼認爲。因爲熱情,才能熬得過在作爲練習生,成爲正式選手以前,一段不知何時才能抵達終點的艱難歷程;這其中,包括了一日動輒十小時以上的長時間練習,以及難免的,觀戰網友不留情地冷嘲熱諷。
更何況,時間不等人,機會也是稍縱即逝。電競除了像許多的專業一樣,臺上風光一時,靠得是臺下無數的苦功,但因電競格外仰賴反應速度,通常17~19歲,便已來到選手生命的巔峰,就猶如NBA明星一樣,年輕選手多仗勢體能佳、反應快,能夠瞬間完成高難度動作,年紀漸長後,則倚靠長年累月的經驗來作補強,而多數選手都選擇在20出頭,年紀輕輕便宣佈退役。
電競產業鵲起
電子遊戲從問世至今不過短短三、四十年,但近十年,因高速網路的普及化,網際網路、直播平臺、智慧型手機等科技相繼成熟,才造就產業發展的條件,因而鵲起。
在覈心價值上,電競與傳統的運動比賽並無二致,好比對運動員精神的推崇、競賽的娛樂性與商業價值等,但爆炸性的成長速度,與扶搖直上的關注度,卻是前所未見。目前最熱門的幾款遊戲,如英雄聯盟、爐石戰記、Dota2等,人氣不輸職業球賽,以英雄聯盟爲例,在臺灣,最高同時有200萬人同時上線;世界賽進行時,全球則有超過1億以上的觀看人次──而這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鏈辨牏搴疯閫愬奖甯濊嚜璋﹂櫔璺� 寮哄繊澶卞鐥涙紨銆婇噾閮姐��
也因此,電競一步步受到認可。2013年,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首次將正統賽事與電競結合;2018年亞運會,也將電競列爲正式比賽項目之一。電競在臺灣,2017年立法院修法,將電競納入「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下;文化部也增設「電競替代役」,電競產業可謂獲得正名。
鍚撮煶瀹佽繘鍏ユ斂鍧涙按鍦熶笉鏈嶏紵鏌疨锛氬厰瀛愰亣鍒拌焙鐙艰檸璞归兘寰堢棝鑻�
然而,另一面來說,雖然市場快速增長,周邊生態系卻沒有相應發展,是一大隱憂。ahq eSports Club執行長林呈洋便坦率地表示,「這個產業,一直是比賽、商業走在前面。」然而,就像傳統的運動項目,電競同樣需要健康管理、心理諮商、物理治療、職涯規劃等專才從旁輔助選手,但目前這方面的人才,仍屬稀有。
23娆惧椹癎63搴楀唴鐜拌溅闄嶄环鐑攢

展示在新北電競基地的獎盃,象徵着臺灣電競曾有過的輝煌。(圖/林旻萱攝)
娲捐绉戞妧杩囦細锛氫粖骞碔PO杩囧叧绗�249瀹� 闀垮煄璇佸埜杩囬鍗�
擺脫污名,電競教育正統化
跟不上變化的,還有社會大衆。因此,一如陳奕的個案,由於家長對電競的認識不深,繼而引發世代衝突,情況層出不窮。但不論大衆對電競的觀感好壞,電競產業的蓬勃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統計,電競產業每年創造出高達11億美元的產值,且數據連年攀升。
「以前,我也很討厭小孩子打遊戲。」城市科技大學電腦與通訊工程系系主任詹勳鴻這麼說。他是臺灣最早開始注意到電競產業的發展潛力,以及致力於推動電競教育的重要推手。
當十年前,班上出現了一位職業選手,才讓詹勳鴻接觸到了這個新領域。從對電子遊戲的壞印象,到肯定其正面價值,他投入了半年時間,從國外的研究報告梳理產業現狀,最後,他意識到:「電競選手只佔了1%,另外還有99%的其他相關工作。」
尤其,一直以來,電競選手都有一隱憂──因入行的早(目前滿17歲即可加入職業戰隊),多數選手選擇休學投入練習,數年後退役,因其教育程度不高,又無一技之長,常淪落至社會底層。
詹勳鴻談到了2001年,奪下世界電競大賽「世紀帝國2」冠軍的「電玩小子」曾政承,這個曾揮舞着國旗,大喊「Taiwan No. 1!」的先行者,最後卻一度必須以粗工維生,讓詹勳鴻唏噓不已,「作教育的,這種情況,我不樂見。」
浜戞灄涓囨湁绾稿巶鐢ㄥ湴鎷涘晢 鐜繚椋庨櫓鑰冮獙鎶曡祫鑰�
而在2016年,包括了城市科大、遠東科大,以及能仁家商、南強工商、東泰高中、立志高中等六所學校組成聯盟,推出「3+4」的課程設計,將電競納入正規的教育系統,盼爲所有嚮往電競的下一代,開闢出一片合適成長的沃壤。

平均年齡僅20歲上下的電競選手,青春就是他們的最大籌碼。(圖/林旻萱攝)
新產業,新文化,新時代
「電競,不等於打遊戲。」這是許多在產業中辛苦耕耘的人都有的肺腑之言。
陳奕從18歲入行,到現在已是第七年,「一開始也是想着,有得玩還可以賺錢,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他表示。一旦「把遊戲當作飯吃」,就必須嚴以自律,跟平時打遊戲的「好玩」、「消遣」截然不同。電競尤其又以高壓、高強度、高密集度著稱,以英雄聯盟來說,每年定期春夏兩季的職業聯賽,另還有季後賽、邀請賽、明星賽等大小比賽,一級選手幾乎全年無休,正規賽制採五戰三勝,每場進行30~40分鐘,中間不能中斷,一天下來,相當吃重,因此,若選手平日無法自律,將自己維持在良好的狀態,上場表現也不會好。
鏃ヤ笘鐣岄仐浜ч噾闃佸鏁翠慨瀹屾垚 閲嶇幇18骞村墠閲戠ⅶ杈夌厡
而在電競產業,除了目光焦點的選手,也不可忽略背後的團隊,如教練、分析師,乃至遊戲設計,幕後製作的導播、音效、剪輯、賽評,乃至活動企劃與執行和行銷企劃等周邊人才。詹勳鴻便瞄準了廣大的人才缺口,再結合電通系的專業重新設計課程,並要求學生儘可能觸類旁通,培育專業能力。
鍘熸潵铻冭煿韬笂鍏ㄦ槸瀹濓紝闄や簡濂藉悆缇庡懗锛岃繕鏈夎繖浜涒�滀笉涓轰汉鐭モ�濈殑濂藉
當我們踏入了城市科大的電競館,詹勳鴻引以爲豪地說,這整個場館,都是他與學生從設計圖開始,一點一滴地建立起的。在這小小的空間,設備一應俱全,有主播賽評室、轉播室、對戰臺,可用以舉辦小型比賽。繫上也培養出了一支30人規模的專業團隊,可以承辦正式賽事,好比去年(2019)年在新北耶誕城的「琉熱國際電競大賽」,便是由團隊承辦。
蹇�掑摜绌挎閫佹殩 鐧讳笂鍥芥柊鍔�
也許,電競教育至今還稱不上成熟,詹勳鴻坦言,他與學生都還在「做中學」,但這也許也是在一個產業還初期的階段,必然會遭遇到的華麗冒險。事實上,電競產業的趣味也在於此,就像ahq eSports Club執行長林呈洋所說,會吸引他從穩定的會計師工作轉行到電競,壓根兒不是因爲自己着迷於遊戲,坦言自己根本不會玩遊戲的他,享受的是與選手一起開創新文化的這段歷程。
林呈洋這樣說:「我對電競的定義就是,新文化的引領者。」核心理論、人才需求都與傳統的體育項目一樣,但商業模式、粉絲互動與文化美學,卻截然迥異。電子遊戲的影響有好亦有壞,端看人如何看待,作爲一名開創者,他希望竭盡可能,將其導往正途來發展。
鐔欐椇鏁欒偛寮犻锛氭暀鑲蹭笉鏄粰浜� 鑰屾槸鐐逛寒鍜屽敜閱�

詹勳鴻洞見產業前景,再結合正規教育,是臺灣電競教育的重要推手。 (圖/林旻萱攝)
(本文摘自《臺北光華2020.08》)

帶玉 小說
《臺灣光華2020.08》